2023年,国际海事组织(IMO)人的因素、培训和值班分委会(HTW)第9次会议正式启动新一轮STCW公约和规则的全面复审工作。文章针对复审工作的关键任务与核心要求,简述新一轮复审的目标、原则、重点领域和方法,总结第一阶段在框架构建、议题研讨等方面的成果,并结合会议安排明确后续工作计划;深入分析全面复审工作的发展趋势及其对航运行业、海事教育、海员管理等方面的影响,从政策对接、标准优化、实践调整等维度,对后续应对工作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建议。
<正>2025年5月22~24日,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航海教育研究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广州召开。会议由广州航海学院承办。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张萍、办公室主任秦丽芳,大连海事大学副校长赵友涛、曾庆成,广州航海学院副校长唐强荣、陈建平,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王琪,以及来自全国各航海院校的80余位航海教育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年会的主题是“产教深度融合、共育航海英才”。
<正>交教研航分字[2025]1号各会员单位、全国航海教育工作者:当今时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汹涌,人工智能时代加速来临,对航海教育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航海教育亟须在理念、机制、模式、方法等层面转型突破,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凝聚智慧、促进学术交流,现面向学界征集学术论文,诚邀广大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踊跃投稿,为航海教育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为积极应对智能船舶发展带来的挑战,亟须开展智能船舶船员培养及其适任实现路径的研究。在深入分析智能船舶发展趋势及其技术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探讨部分自主化智能船舶(D2等级)船员的培养体系,提出当前D2等级智能船舶船员的知识更新与提升培训内容,以及未来D2等级智能船舶船员培养的模块化方案,设计涵盖理论教学、模拟器训练、实船实习和持续教育培养路径。针对D2等级智能船舶远程控制中心操作员的培养,构建“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实践”三级课程体系。
面对海事行业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迅猛变革与迭代,为培育拔尖创新复合型海事人才,在系统梳理微专业的主要特征、建设逻辑及运行机制基础上,基于微专业灵活、开放且导向明确的特性,提出在航运碳中和、智能船舶、智慧港口、航运金融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开设一批紧密追踪技术发展趋势、深度契合产业需求的微专业,并以航运碳中和为例,从培养目标、学习成果、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维度,构建建设机制与推进路径。
对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分析轮机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船舶认识实习”存在课程目标设置缺乏科学性、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脱节、教学方法陈旧、课程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梳理实习项目,从科学设置课程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构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船舶认识实习”教学优化方案。实践表明,优化方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专业知识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
针对“机械原理”课程存在的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模式单一及知识整合薄弱等问题,以问题导向学习理论为核心,遵循“学生主体—问题真实—导向开放”的课程改革原则,设计“知识—能力—工程”三级递进问题链,深度融合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并建立覆盖全过程的多维考核体系,解决传统教学中知识与应用脱节、学生工程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核心问题。以齿轮机构设计为教学案例,详细阐述基于问题导向的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两轮教学实践证明,基于问题导向的“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可有效破除知识传授与工程实践的壁垒,显著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设计素养。
针对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船舶主推进动力装置”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特点,设计并构建基于智能体的课程智能学习助手。该智能学习助手通过精心设计分层架构系统,融合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实现智能问答、作业与测验、学习路径规划等功能模块开发。经测试,智能学习助手可实现三大目标:提升学生对核心理论的理解正确率;基于学习数据生成个性化路径,提高学习效率;教师智能辅助模块可减轻备课负担,提升指导效率。
深入解析美国海员评估制度的“资质认证—程序控制—标准指南”三维协同架构:在资质认证层面,通过“专业资质审核+岗位履历验证+动态能力复审”的准入机制,确保评估员能力与岗位需求精准匹配;在程序控制层面,依托“准备—介绍—观察—结果—反馈”的标准化流程,保障评估结论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在标准指南层面,以“航行和船舶检查通告”为框架,实现评估场景与实操需求的动态适配。进而提出中国海员评估体系的优化路径:构建“能力-场景”动态适配的评估员认证体系,推行“标准-反馈”双轮驱动的程序控制机制,建立“技术-事故”双向联动的标准迭代机制,推动船员适任能力评估对标国际安全标准。
新质生产力将互联网+、VR技术、人工智能、3D模型架构等新型应用技术所形塑的影像元素作为前沿科技,应用于思政课教学改革和提质增效中,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热点。然而,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过于侧重现代科技教学方式与新颖方法的视觉呈现和艺术表达,使教学陷入“景观社会”的困境,掩盖部分教学真实片段,凸显出教学主体掩盖、内容固化、方式机械化等问题,导致主导角色、育人观念与实践目标的分离,偏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突破这种“景观”化的表象,必须遵循内涵式发展要求,通过破除景观赋权、摒弃价值漂移、跨越目标异轨,实现主体、价值和现实三重向度的回归,从而重构思政课“真实场景”。
文化消费主义作为消费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延伸,是在资本逻辑操纵下形成的一种异化消费形态。青年群体既是文化消费的重要需求群体,也是消费主义的主要目标。文化消费主义通过符号化、娱乐化、功利化、虚无化倾向冲击青年价值观——削弱价值认知、误导价值判断、侵蚀价值理性、扭曲价值审美等。对此,应当通过培育健康社会心理、增加优质文化供给、规范资本有序运作、加强大众传媒治理等措施,增强青年对文化消费主义的抵御能力,提升青年的消费素养,助力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研究生思政课对分课堂的认知效能提升提供了历史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深层博弈。在此背景下,其智能化重构需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把握技术赋能边界的基础上,进一步在认知维度上实现思维培养范式转型。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路径实现:一是通过人机协同的认知升维机制突破传统教学认知局限;二是设计智能化路径推动批判性思维的显性化培养;三是依托协同机制创新实现教育价值的具象化传导。最终,通过“理论逻辑—技术路径—运行机制”的闭环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化思政教育新形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知识灌输向思维赋能转型。
救生艇筏海锚作为海上应急救生设备的关键组件,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船员实操能力与海上生存概率。基于SOLAS、STCW、LSA等国际公约和规则及ISO、GB/T系列技术标准,结合国内航海教材现状,系统梳理当前救生艇筏海锚使用教学中存在的术语体系不统一、标准执行不规范、翻译误差及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等突出问题,提出规范术语体系与教学内容、构建“理论—实操—虚拟仿真”融合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行业协作、推进精品教材建设等优化策略。
剖析虚拟现实暴露疗法(VRET)相较于传统暴露疗法的显著优势,以其在创伤性应激障碍、社会化失调领域应用的可行性验证为研究起点,着重探究该疗法在海事社会工作领域的具体应用,尤其是缓解海员船舶交通事故创伤应激障碍,以及解决海员下船初期社会化失调等问题。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专业人员培训、技术优化升级、多疗法融合等优化策略。此外,还强调对虚拟现实暴露疗法在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应用的探索,旨在增强虚拟现实暴露疗法对海事社会工作的赋能效果。
为提升船长岗位实操培训的科学性、有效性,以3000总吨及以上船舶船长为例,通过调研国内重要航运企业对船长实践技能的适任要求,分析《海船船员培训大纲(2021版)》对船长实践能力要求及当前相关课程设置的不足,提出修订《培训大纲》(实践技能)相关内容以及优化船长实操培训课程的建议。
随着AI的发展与应用,人本导向的“AI赋能”理念逐渐形成,为高校外语教育带来持续、全面和系统的变革。AI与外语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外语教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提供新的机遇。以航海类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为例,基于教师、学生、教材、AI四要素的新课程模式,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学评价五个维度,探讨AI如何赋能航海类专业大学英语课程的重塑,旨在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航海类创新拔尖人才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推动语言智能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运用扎根理论对30名大学生的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经编码与理论构建,形成涵盖个人动力与适配、职业发展权衡、教育引导催化、社会环境塑造、家庭背景关联的PDESF理论框架。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视角深入剖析各因素对本科生基层就业意愿的作用路径,经理论饱和度检验确保可靠性。研究结果显示,本科生基层就业意愿受多种因素交织影响,据此提出个人拓展知识参与实践、学校构建思政就业教育体系、社会强化政策扶持与舆论引导、家庭转变观念支持等政策建议。